歸園田居教案
《歸園田居》是由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組詩作品。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始終輝映全篇。
歸園田居教案1
教學目標:
1、會朗讀(做到能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會理解(會借助注釋與工具書梳理字詞意思以及全詩的內容。)
3、會欣賞(能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會背誦(掌握背誦方法,完成背誦)
5、會默寫(能在背誦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默寫)
教學重點:會朗讀 會理解
教學的難點:會欣賞,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生互動交流:你們說古董值錢嗎?他們值得我們去收藏和欣賞嗎?其實我們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無價之寶,他們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精髓——古詩。這一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30課《詩四首》中的《歸田園居》其三讓我們用腦子來收藏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們的智慧來欣賞這件瑰寶吧!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明確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假如你們認為有信心完成這些學習目標的話,就跟老師自信滿滿地跟著老師的板書把學習目標讀一遍。(板書: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
二、了解詩人
接下來,我首先來考考大家的記憶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備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生在動蕩的年代,性格既剛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進入官場,他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因此,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他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他是誰?——陶淵明。我們這個學期學習了他的哪篇文章?對呀,我們已經從《桃花源記》中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三,進一步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小黑板出示全詩內容。)
三、運用目標探究法學習新知識
1、考學生的聽力和朗讀能力(完成會朗讀的學習目標)
。1)提出聽讀要求:
、俾犌謇蠋熇首x詩時,有哪些字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他們的讀音?(多音字:興、荷、長等)。
、诼犌謇蠋熇首x詩時的節奏和感情。
。2)學生明確要求后,認真傾聽老師范讀全詩。
、賳枺骸奥犠x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詞要注意它們的讀音?”(學生回答)此詩的節奏怎樣劃分?(引導學生說明此詩是五言律詩,節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詩多種讀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讀法,以及相關考試的應對方法)。
、趯W生集體按正確的讀法朗讀全詩,然后個別進行競賽朗,看誰讀得更好。(老師適時指導,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并能讀出喜歡、閑適的意境。)
2、考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會理解的學習目標)
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自學全詩,看誰在自學后,對詩歌的字詞句等的理解最透徹。
。1)要求學生合起課本,說說對詩中部分字詞的理解。
。2)學生談自己對全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說說各句的大意,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內容板書)。
3、考學生的欣賞的能力(完成會欣賞的學習目標)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欣賞全詩。
。1)你認為那個字詞或那句話寫得最好?說說為什么?并用你喜歡的語氣把它們讀出來。
。2)詩人擅長耕作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他快樂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與學生共同體會“帶月荷鋤歸”與“夕露沾我衣”的如詩如畫的意境。)
。4)此詩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了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老師用小黑板出示《歸田園居》其一的內容,以此引導學生準確歸納出本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5)通過朗讀,你認為這首詩歌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平淡自然的風格。)
。6)學生進行質疑或對詩歌的獨特理解進行闡述與交流。
4、考學生的背誦能力。(完成會背誦的學習目標)
。1)讓學生說說背誦本詩的方法(讓學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誦方法。)
。2)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背誦方法進行自由誦讀。
。3)同桌之間進行接力式背誦。
。4)老師隨意抽查背誦情況。
。5)老師用問答方式考查學生對詩歌背誦的情況。
5、考學生的默寫能力。(完成會默寫的的學習目標)
。1)學生在四分鐘內默寫全詩。
。2)學生互相檢查默寫情況。
三、總結。
1、圍繞四個會的目標進行小結,鼓勵學生日后繼續運用目標學法多讀各位名人的詩歌,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
2、鼓勵學生要多讀才能真正把這些無價之寶的古董據并最終將他們據為己有。
四、板書設計:
學習目標: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
《歸田園居》其三——陶淵明
熱愛田園生活
前四句:田間的勞動情形——辛苦而執著
五六句:歸途夕露沾衣——樂此不彼
七八句:抒寫歸隱意愿——熱愛勞作
歸園田居教案2
知識與技能:
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歸園田居》《游山西村》這兩首田園詩;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還要學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詩話的田園。
過程與方法:
。ㄒ唬┱n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ǘ┱n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提煉與升華的工作。
。ㄈ┣楦信c態度: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
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
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程實施:
課前的指導
。、 熟讀《歸園田居》這首詩,并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
。、 有能力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給陶淵明畫肖像。
。、找到適合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同學們聽聽這首
歌唱出了鄉間的什么樣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氣氛,為學生理解本詩打下基礎。
一、導語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 做官,名利雙收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這一選擇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出名的農民之一!稓w園田居》寫于做農民后的第一年后寫的。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 1)、從何而歸?
。 2)、為何而歸?
。 3)、歸向何處?
。 4)、歸去如何?
四、放配樂朗讀錄音,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他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4、明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痹娙伺谴髟滦燎诟,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
五、重點解讀:
1、劃分節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贇w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稓w園田居》共五首,這是第三首②晨興:早起。理:治理;姆x:雜草叢生。
、蹘г拢喉斨铝。荷鋤:扛著鋤頭。
、艿廓M:道窄。
、菡矗赫礉。
、薜梗褐灰。愿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
豆田里長滿了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著鋤頭回家。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沾濕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問:你種過地嗎?你了解農村嗎?請你談談你對農民的認識?
明確:
。1) 辛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結合自己的經歷,詳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實的生活和豐收的希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4)樸實的生活,簡單的快樂:“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雞鳴桑樹巔!(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5)淳樸的鄉情:“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保ㄆ湮澹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勞作的艱辛,而陶淵明看到卻是詩意的田園,也是他為什么對農村情有獨衷的原因。一個經歷過多次仕途生活的發自內心的聲音。
七、寫作特色:
1、 選材的獨特性:農村生活;
2、 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
3、 詩話的農村生活。
八、拓展討論:
身處農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與田園的約會,喜歡農村生活,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明確:略
九、課程小結:
“春無鳥聲,夏無蟬聲,秋無蟲聲,冬無雪聲,因為四季都有馬達轟鳴!痹谵r村走向城鎮化的今天,在人們都不遺余力沖向城市的時代,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面前,這句話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無奈。 “麥場、鳴蟬、草帽、鋤頭、耕牛、小路……”多么讓人留戀的場面呀,常常哼唱《鄉間的小路》,常常吟詠《歸園田居》,也許它會洗去煩躁、郁悶,讓我們的心靈保持一種寧靜與曠達。
十、討論
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W生自由發揮,論述有理即可。老師加以適當引導。)
十一、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
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二、作業
1、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2、陶淵明歸隱之我見。
要求:任選一題,寫一篇小文章。
歸園田居教案3
【教學目標】
學習詩歌素描,以寫促讀。
【教學重點】
對《歸園田居(其一)》進行素描。
【教學難點】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構思文章。
【學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導入新課:
大部分同學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詩歌嵌入文章當中去,那么你們知道詩歌還有一種利用的方式嗎,那就是詩歌素描。一首詩歌,就是一個靈魂,一首詩歌,就是一段經歷,一首詩歌,一幅美景,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來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紹:
素描:文學上指文句簡潔、不加渲染的樸素描寫。素描即改寫,只是這種改寫更加靈活、自由。在記誦的基礎上,用文字傳達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可以以詩歌內容為原型,也可以改編內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換成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3、投影: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xx年湖北高考滿分作文片斷)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4、《歸園田居》素描練習:
練習1:園田擴展練習:陶淵明向往的是園田生活,請你根據《歸園田居》提供的信息,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繪一下的田園風光。(注意:不是翻譯)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范:
透過晨霧暮靄,陶淵明與家人葛衣芒鞋,荷鋤園田;在屋子周圍的柳樹和桃樹伸展出最迷人姿態的季節里,他與友人在樹下飲酒作詩暢聊至天明。那時,炊煙從遠處村落裊裊升起,雛鳥剛剛發出稚嫩的鳴叫,姿態驕傲的公雞在樹顛呼喊天明,遠處農家大黃狗的嬉戲,驚醒了熟睡中的小兒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雖清貧但寧靜,雖守拙但歸真。
微風帶著濕潤的水氣絲絲縷縷地吹來,遠處的草屋顯出一份朦朧的趣味,不遠的一簇菊花輕輕地擺動著花瓣。旁邊的河里,偶爾有幾只調皮的魚跳出了水面,又撲回水里。
注意:描繪應該符合詩歌的意境的前提下,進行想象和加工
練習2:
塵網擴展練習:
、 自選角度,描繪陶淵明厭惡的塵網。
、 他陷入塵網回歸田園的心情。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范:
官場:他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在門閥的偏見里成為零,他倔強的個性和直爽的談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個異類,他強烈的自尊和不與權貴為伍竟成為施展抱負的絆腳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時間織成一張塵雜大網,籠罩著他,日漸一日將他緊緊束縛。
心情:歸,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離開母親太久的游子才會為這個字的流淚,只有離開故淵的魚兒才理解這個字的美好,只有被關在金籠里的鳥兒才知道這個字的意義。而如今的他卻像乳兒一刻也離不開母親,像魚兒一刻也離不開水,像鳥兒籠中絕食只是為了使靈魂回歸枝頭。(羈鳥池魚)
練習3:
請根據以下資料,構思一篇文章(將練習1、2融入其中)
詩文及其他素材
、 詩文: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 個性:崇尚自然向往園田自由高傲愛菊愛酒
、 重要事件: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園田
思考時間:3分鐘
學生敘述,教師點評
教師示范:
《歸》的構思
時間:徹底與官場決裂歸園的前一夜
地點:彭澤縣衙
人物:41歲的陶淵明
情景:塵網,園田
事件:陶淵明接到迎接鄉里小兒的信函后,在縣衙邊飲酒邊思考,最終決定回歸田園。
六、課堂小結
1、發揮想象力/創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業(選做題)
1、完成所構思的作文。
2、任選一首詩歌,進行素描。
歸園田居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在詩意的想象中詩意的朗讀詩歌。
2.學習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
3.體味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之情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4.學習作者詩意的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
教學重點
觸摸詩人隱藏在詩歌語言和意象之后的詩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來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2分鐘)
教師導入:“假如同學們高中苦讀三年,大學苦讀四年,畢業后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當農民,平平淡淡,你會怎么選擇?(幾乎所有學生都會選擇做官)是啊,做官的話,且不說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單是物質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農民要高出很多。我們上學不就是不想再當農民,要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嗎?古代貧寒人家的學子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條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種,有為報效祖國而為官,有為滿足私利爭做官,前者官難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實際十三年)的仕途以后歸隱了,這是為什么?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歸園田居》尋找答案。
自由回答 適當引導 檢查預習
二、鑒賞步驟
(一)知人論世(3分鐘)
活動一:造句:陶淵明是 人?(從思想、性格、朝代、愛好等方面來介紹)并檢查預習情況。
教師適當補充:
陶淵明29歲(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劉裕、劉敬宣幕下做僚佐,時間都不長。至義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澤縣令,在任八士余天,辭官歸田,時年41歲。直至他63歲時去世,再沒有出任。據此可發現,是出任還是退隱,青壯年時期的陶淵明在這個問題上多次反復。他之所以三出謀求官職,一是因為家境不好,負擔重;二是從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但他天性熱愛田園生活,喜歡讀書,不喜歡在俗世雜務上費心思,加上當時朝廷權臣當道,權豪們一心爭權奪利,鏟除異已,無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勞累的官場生活中倍感不適與厭倦,強烈渴望閑居的鄉村田園生活。從彭澤縣令任上的辭官,是他與仕途徹底決裂的開始。辭賦《歸去來兮》和詩歌《歸園田居》正是創作于轉折時期。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風格平淡自然,語言質樸清新。(小組討論
《歸園田居》教案
7.3歸園田居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轉載》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G(2-2.8)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教案
歸園田居教案 勞曉玲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
一、導入 :
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桃花園記》,作者是誰?(陶淵明)在作品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于他辭官歸隱之后,反映他清閑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二、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笫烙瀉艽蟮撓跋臁?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分析《歸田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