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教案

《歸園田居》是由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組詩作品。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始終輝映全篇。

歸園田居教案1

  教學目標:

  1、會朗讀(做到能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會理解(會借助注釋與工具書梳理字詞意思以及全詩的內容。)

  3、會欣賞(能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會背誦(掌握背誦方法,完成背誦)

  5、會默寫(能在背誦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默寫)

  教學重點:會朗讀 會理解

  教學的難點:會欣賞,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生互動交流:你們說古董值錢嗎?他們值得我們去收藏和欣賞嗎?其實我們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無價之寶,他們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精髓——古詩。這一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30課《詩四首》中的《歸田園居》其三讓我們用腦子來收藏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們的智慧來欣賞這件瑰寶吧!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明確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假如你們認為有信心完成這些學習目標的話,就跟老師自信滿滿地跟著老師的板書把學習目標讀一遍。(板書: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

  二、了解詩人

  接下來,我首先來考考大家的記憶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備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生在動蕩的年代,性格既剛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進入官場,他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因此,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他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他是誰?——陶淵明。我們這個學期學習了他的哪篇文章?對呀,我們已經從《桃花源記》中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三,進一步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小黑板出示全詩內容。)

  三、運用目標探究法學習新知識

  1、考學生的聽力和朗讀能力(完成會朗讀的學習目標)

 。1)提出聽讀要求:

 、俾犌謇蠋熇首x詩時,有哪些字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他們的讀音?(多音字:興、荷、長等)。

 、诼犌謇蠋熇首x詩時的節奏和感情。

 。2)學生明確要求后,認真傾聽老師范讀全詩。

 、賳枺骸奥犠x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詞要注意它們的讀音?”(學生回答)此詩的節奏怎樣劃分?(引導學生說明此詩是五言律詩,節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詩多種讀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讀法,以及相關考試的應對方法)。

 、趯W生集體按正確的讀法朗讀全詩,然后個別進行競賽朗,看誰讀得更好。(老師適時指導,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并能讀出喜歡、閑適的意境。)

  2、考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會理解的學習目標)

  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自學全詩,看誰在自學后,對詩歌的字詞句等的理解最透徹。

 。1)要求學生合起課本,說說對詩中部分字詞的理解。

 。2)學生談自己對全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說說各句的大意,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內容板書)。

  3、考學生的欣賞的能力(完成會欣賞的學習目標)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欣賞全詩。

 。1)你認為那個字詞或那句話寫得最好?說說為什么?并用你喜歡的語氣把它們讀出來。

 。2)詩人擅長耕作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他快樂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與學生共同體會“帶月荷鋤歸”與“夕露沾我衣”的如詩如畫的意境。)

 。4)此詩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了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老師用小黑板出示《歸田園居》其一的內容,以此引導學生準確歸納出本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5)通過朗讀,你認為這首詩歌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平淡自然的風格。)

 。6)學生進行質疑或對詩歌的獨特理解進行闡述與交流。

  4、考學生的背誦能力。(完成會背誦的學習目標)

 。1)讓學生說說背誦本詩的方法(讓學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誦方法。)

 。2)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背誦方法進行自由誦讀。

 。3)同桌之間進行接力式背誦。

 。4)老師隨意抽查背誦情況。

 。5)老師用問答方式考查學生對詩歌背誦的情況。

  5、考學生的默寫能力。(完成會默寫的的學習目標)

 。1)學生在四分鐘內默寫全詩。

 。2)學生互相檢查默寫情況。

  三、總結。

  1、圍繞四個會的目標進行小結,鼓勵學生日后繼續運用目標學法多讀各位名人的詩歌,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

  2、鼓勵學生要多讀才能真正把這些無價之寶的古董據并最終將他們據為己有。

  四、板書設計:

  學習目標: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

  《歸田園居》其三——陶淵明

  熱愛田園生活

  前四句:田間的勞動情形——辛苦而執著

  五六句:歸途夕露沾衣——樂此不彼

  七八句:抒寫歸隱意愿——熱愛勞作

歸園田居教案2

  知識與技能:

  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歸園田居》《游山西村》這兩首田園詩;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還要學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詩話的田園。

  過程與方法:

 。ㄒ唬┱n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ǘ┱n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提煉與升華的工作。

 。ㄈ┣楦信c態度: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

  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

  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程實施:

  課前的指導

 。、 熟讀《歸園田居》這首詩,并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

 。、 有能力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給陶淵明畫肖像。

 。、找到適合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同學們聽聽這首

  歌唱出了鄉間的什么樣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氣氛,為學生理解本詩打下基礎。

  一、導語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 做官,名利雙收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這一選擇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出名的農民之一!稓w園田居》寫于做農民后的第一年后寫的。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 1)、從何而歸?

 。 2)、為何而歸?

 。 3)、歸向何處?

 。 4)、歸去如何?

  四、放配樂朗讀錄音,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他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4、明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痹娙伺谴髟滦燎诟,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

  五、重點解讀:

  1、劃分節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贇w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稓w園田居》共五首,這是第三首②晨興:早起。理:治理;姆x:雜草叢生。

 、蹘г拢喉斨铝。荷鋤:扛著鋤頭。

 、艿廓M:道窄。

 、菡矗赫礉。

 、薜梗褐灰。愿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

  豆田里長滿了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著鋤頭回家。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沾濕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問:你種過地嗎?你了解農村嗎?請你談談你對農民的認識?

  明確:

 。1) 辛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結合自己的經歷,詳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實的生活和豐收的希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4)樸實的生活,簡單的快樂:“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雞鳴桑樹巔!(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5)淳樸的鄉情:“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保ㄆ湮澹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勞作的艱辛,而陶淵明看到卻是詩意的田園,也是他為什么對農村情有獨衷的原因。一個經歷過多次仕途生活的發自內心的聲音。

  七、寫作特色:

  1、 選材的獨特性:農村生活;

  2、 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

  3、 詩話的農村生活。

  八、拓展討論:

  身處農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與田園的約會,喜歡農村生活,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明確:略

  九、課程小結:

  “春無鳥聲,夏無蟬聲,秋無蟲聲,冬無雪聲,因為四季都有馬達轟鳴!痹谵r村走向城鎮化的今天,在人們都不遺余力沖向城市的時代,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面前,這句話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無奈。 “麥場、鳴蟬、草帽、鋤頭、耕牛、小路……”多么讓人留戀的場面呀,常常哼唱《鄉間的小路》,常常吟詠《歸園田居》,也許它會洗去煩躁、郁悶,讓我們的心靈保持一種寧靜與曠達。

  十、討論

  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W生自由發揮,論述有理即可。老師加以適當引導。)

  十一、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

  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二、作業

  1、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2、陶淵明歸隱之我見。

  要求:任選一題,寫一篇小文章。

歸園田居教案3

  【教學目標】

  學習詩歌素描,以寫促讀。

  【教學重點】

  對《歸園田居(其一)》進行素描。

  【教學難點】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構思文章。

  【學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導入新課:

  大部分同學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詩歌嵌入文章當中去,那么你們知道詩歌還有一種利用的方式嗎,那就是詩歌素描。一首詩歌,就是一個靈魂,一首詩歌,就是一段經歷,一首詩歌,一幅美景,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巧用詩歌中的元素,來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紹:

  素描:文學上指文句簡潔、不加渲染的樸素描寫。素描即改寫,只是這種改寫更加靈活、自由。在記誦的基礎上,用文字傳達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可以以詩歌內容為原型,也可以改編內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換成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3、投影: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xx年湖北高考滿分作文片斷)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4、《歸園田居》素描練習:

  練習1:園田擴展練習:陶淵明向往的是園田生活,請你根據《歸園田居》提供的信息,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繪一下的田園風光。(注意:不是翻譯)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范:

  透過晨霧暮靄,陶淵明與家人葛衣芒鞋,荷鋤園田;在屋子周圍的柳樹和桃樹伸展出最迷人姿態的季節里,他與友人在樹下飲酒作詩暢聊至天明。那時,炊煙從遠處村落裊裊升起,雛鳥剛剛發出稚嫩的鳴叫,姿態驕傲的公雞在樹顛呼喊天明,遠處農家大黃狗的嬉戲,驚醒了熟睡中的小兒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雖清貧但寧靜,雖守拙但歸真。

  微風帶著濕潤的水氣絲絲縷縷地吹來,遠處的草屋顯出一份朦朧的趣味,不遠的一簇菊花輕輕地擺動著花瓣。旁邊的河里,偶爾有幾只調皮的魚跳出了水面,又撲回水里。

  注意:描繪應該符合詩歌的意境的前提下,進行想象和加工

  練習2:

  塵網擴展練習:

 、 自選角度,描繪陶淵明厭惡的塵網。

 、 他陷入塵網回歸田園的心情。

  練習時間:10分鐘

  學生展示片斷,教師點評

  教師示范:

  官場:他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在門閥的偏見里成為零,他倔強的個性和直爽的談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個異類,他強烈的自尊和不與權貴為伍竟成為施展抱負的絆腳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時間織成一張塵雜大網,籠罩著他,日漸一日將他緊緊束縛。

  心情:歸,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離開母親太久的游子才會為這個字的流淚,只有離開故淵的魚兒才理解這個字的美好,只有被關在金籠里的鳥兒才知道這個字的意義。而如今的他卻像乳兒一刻也離不開母親,像魚兒一刻也離不開水,像鳥兒籠中絕食只是為了使靈魂回歸枝頭。(羈鳥池魚)

  練習3:

  請根據以下資料,構思一篇文章(將練習1、2融入其中)

  詩文及其他素材

 、 詩文: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 個性:崇尚自然向往園田自由高傲愛菊愛酒

 、 重要事件: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園田

  思考時間:3分鐘

  學生敘述,教師點評

  教師示范:

  《歸》的構思

  時間:徹底與官場決裂歸園的前一夜

  地點:彭澤縣衙

  人物:41歲的陶淵明

  情景:塵網,園田

  事件:陶淵明接到迎接鄉里小兒的信函后,在縣衙邊飲酒邊思考,最終決定回歸田園。

  六、課堂小結

  1、發揮想象力/創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業(選做題)

  1、完成所構思的作文。

  2、任選一首詩歌,進行素描。

歸園田居教案

標簽:學人智庫 時間:2018-01-10
【unjs.com - 學人智庫】

教學目標

1.學會在詩意的想象中詩意的朗讀詩歌。

2.學習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

3.體味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之情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4.學習作者詩意的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

教學重點

觸摸詩人隱藏在詩歌語言和意象之后的詩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來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2分鐘)

教師導入:“假如同學們高中苦讀三年,大學苦讀四年,畢業后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當農民,平平淡淡,你會怎么選擇?(幾乎所有學生都會選擇做官)是啊,做官的話,且不說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單是物質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農民要高出很多。我們上學不就是不想再當農民,要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嗎?古代貧寒人家的學子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條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種,有為報效祖國而為官,有為滿足私利爭做官,前者官難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實際十三年)的仕途以后歸隱了,這是為什么?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歸園田居》尋找答案。

自由回答 適當引導 檢查預習

二、鑒賞步驟

(一)知人論世(3分鐘)

活動一:造句:陶淵明是 人?(從思想、性格、朝代、愛好等方面來介紹)并檢查預習情況。

教師適當補充:

陶淵明29歲(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劉裕、劉敬宣幕下做僚佐,時間都不長。至義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澤縣令,在任八士余天,辭官歸田,時年41歲。直至他63歲時去世,再沒有出任。據此可發現,是出任還是退隱,青壯年時期的陶淵明在這個問題上多次反復。他之所以三出謀求官職,一是因為家境不好,負擔重;二是從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但他天性熱愛田園生活,喜歡讀書,不喜歡在俗世雜務上費心思,加上當時朝廷權臣當道,權豪們一心爭權奪利,鏟除異已,無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勞累的官場生活中倍感不適與厭倦,強烈渴望閑居的鄉村田園生活。從彭澤縣令任上的辭官,是他與仕途徹底決裂的開始。辭賦《歸去來兮》和詩歌《歸園田居》正是創作于轉折時期。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風格平淡自然,語言質樸清新。(小組討論

《歸園田居》教案

標簽:教案 時間:2011-03-10
【unjs.com - 教案】
《歸園田居》 知識與技能:  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歸園田居》《游山西村》這兩首田園詩;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還要學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詩話的田園。  過程與方法:  (一)課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二)課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提煉與升華的工作。  (三)情感與態度: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 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 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程實施:  課前的指導  1、 熟讀《歸園田居》這首詩,并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  2、 有能力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給陶淵明畫肖像。  4、找到適合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同學們聽聽這首 歌唱出了鄉間的什么樣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氣氛,為學生理解本詩打下基礎。 一、導語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 做官,名利雙收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這一選擇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出名的農民之一!稓w園田居》寫于做農民后的第一年后寫的。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 1)、從何而歸? ( 2)、為何而歸? ( 3)、歸向何處? ( 4)、歸去如何? 四、放配樂朗讀錄音,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他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4、明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痹娙伺谴髟滦燎诟,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 五、重點解讀: 1、劃分節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①歸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稓w園田居》共五首,這是第三首②晨興:早起。理:治理;姆x:雜草叢生。  ③帶月:頂著月亮。荷鋤:扛著鋤頭。  ④道狹:道窄。  ⑤沾:沾濕。  ⑥但使:只要讓。愿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 豆田里長滿了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著鋤頭回家。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沾濕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問:你種過地嗎?你了解農村嗎?請你談談你對農民的認識? 明確: (1)辛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結合自己的經歷,詳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實的生活和豐收的希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4)樸實的生活,簡單的快樂:“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雞鳴桑樹巔!(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5)淳樸的鄉情:“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保ㄆ湮澹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勞作的艱辛,而陶淵明看到卻是詩意的田園,也是他為什么對農村情有獨衷的原因。一個經歷過多次仕途生活的發自內心的聲音。  七、寫作特色: 1、 選材的獨特性:農村生活; 2、 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 3、 詩話的農村生活。 八、拓展討論:  身處農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與田園的約會,喜歡農村生活,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明確:略 九、課程小結:  “春無鳥聲,夏無蟬聲,秋無蟲聲,冬無雪聲,因為四季都有馬達轟鳴!痹谵r村走向城鎮化的今天,在人們都不遺余力沖向城市的時代,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面前,這句話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無奈。 “麥場、鳴蟬、草帽、鋤頭、耕牛、小路……”多么讓人留戀的場面呀,常常哼唱《鄉間的小路》,常常吟詠《歸園田居》,也許它會洗去煩躁、郁悶,讓我們的心靈保持一種寧靜與曠達。  十、討論  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學生自由發揮,論述有理即可。老師加以適當引導。)  十一、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 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二、作業 1、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2、陶淵明歸隱之我見。  要求:任選一題,寫一篇小文章。  附:(板書) 歸園田居  陶淵明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了解鑒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 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 學 過 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杰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 ”》、《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 田園  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贊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后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了解詩歌內容。 3.列結構圖 摒棄世俗 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蘇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贊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回歸后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污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 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出來

7.3歸園田居教案

標簽:教案 時間:2011-03-10
【unjs.com - 教案】
歸園田居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象。 過程與方法:訓練學生欣賞詩歌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交流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桃花源記》,作者是誰?(陶淵明)在作品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于他辭官歸隱之后,反映他清閑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 1.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 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杰出的詩人是 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 ”》、《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 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贊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后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三、析題: 文章和詩歌的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那么,“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四、賞讀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五、討論鑒賞: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2.為何而歸?   明確: 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罢`”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養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既不愿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耙蝗ト辍保▽崙獮椤笆辍庇每浯罅说臄底,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意在說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回歸農村的心志。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提問: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八句,按什么順序來寫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的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文有同工之妙。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肮贩蜕钕镏小睂戇h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半u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B.“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中的“曖曖”和“依依”在詩中是近義詞,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明確:“曖曖”、“依依”均為寫遠景之用語,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辯。但不可互換,因為“曖曖是寫遠處村莊的總體輪廓,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上,它是靜止的;而“依依”寫的是炊煙,“炊煙”一是在高處,二是它是飄動的,比村莊的可見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盡管炊煙在遠處,但仍依稀可辯?傊,“曖曖”著眼于“模糊”,“靜止”,“依依”著眼于“可見”,“漂動”。兩者都不可互換。 C.“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沒寫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這里生活的情景嗎? 明確:雖沒有寫人,但寫了人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生活在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寧,生活古樸,怡然自得。 D.“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實際上拿田園生活的什么特點與官場對比? 明確:這兩句寫所感,具體、寫到詩人田園生活之樂。它的兩個特點可與官場對比,一是“無塵雜”, 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惡心的“官場現形記”;二是“有余閑”,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做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問:在描述這些語句中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以動襯靜、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謂白描,在描寫景物的時候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杂、安逸、喜悅。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作者何以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六、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給我們什么做人的啟示? 要根據整首詩,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學們要學會取舍。 七、全班誦讀,小結  小結:《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璞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八、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2.比較閱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歸園田居(其三) 思考:  該詩在寫景、抒情方面與課文相比有何異同?   附:板書     從何而歸   為何而歸 歸  歸向何處   歸去如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轉載》

標簽:教案 時間:2011-03-09
【unjs.com - 教案】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歸園田居》這首歌曲是那種田園鄉謠風格的,聽起來也許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會靜靜地流淌在聽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們所要追求的回歸自然、尋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們知道,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與官場決裂,歸隱田園,這是為什么?他歸隱田園之后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況?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私謚)。又自稱作“五 柳 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  蔭后檐yìn  曖曖ài 墟xū  吠fèi  桑顛diān  樊籠fán   三、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自由誦讀,根據注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2、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標簽:教案 時間:2011-03-09
【unjs.com - 教案】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歸園田居》這首歌曲是那種田園鄉謠風格的,聽起來也許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會靜靜地流淌在聽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們所要追求的回歸自然、尋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們知道,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與官場決裂,歸隱田園,這是為什么?他歸隱田園之后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況?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私謚)。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蔭后檐yìn曖曖ài 墟xū吠fèi桑顛diān樊籠fán 三、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自由誦讀,根據注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2、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 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罢`”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耙蝗ト辍保▽崙獮椤笆辍庇每浯罅说臄底,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糊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斑m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詞語含義、特點、情感) 明確:(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 “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系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肮贩蜕钕镏小睂戇h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半u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 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板書設計

G(2-2.8)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教案

標簽:教案 時間:2011-03-08
【unjs.com - 教案】
  8、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如果字詞過關了,對詩歌的淺層次的鑒賞比較容易辦到,但深層次的鑒賞恐非易事。希望能夠通過這三首詩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鑒賞。 解決辦法 1.疏通詩句,誦讀涵詠。 2.從知人論世和語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進入意境。 3.領會意蘊,汲取精神營養。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第一、二首詩,并嘗試著從表達技巧上進行鑒賞。 2.第二課時,讓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生平,從情感深處與《歸園田居》產生共鳴。 【課時安排】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學習并鑒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體感知 《涉江采芙蓉》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驗椤捌鏄洹遍_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這首詩流露出對于生命短促的濃濃感傷,不過詩人并沒有陷在消沉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而在對統一天下大業的追求中獲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無常,這是漢樂府濤歌里常見的主題,可見當時這個問題縈繞在人們的心中,揮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發出人們的思考:人應該怎樣活著?對此,漢樂府詩歌里更多的是主張及時行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西門行》)將這種主張發揮到了極致。也有勸導人們努力進取的。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前半部分的情調和漢樂府詩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渾,氣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風貌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鑒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边@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斑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墒,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2.學習鑒賞《短歌行》 理解和欣賞這首詩,可能有兩個難點:一是對詩中引用的《詩經》里詩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對詩中情緒斷續、起伏、變化不易把握!扒嗲嘧玉啤眱删、“呦呦鹿鳴”四句出自《詩經》,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它們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這首詩中情緒的斷續、起伏、變化,我們可以從人的情緒在某個時候變化無端、不必強尋線索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從它原本是配樂的,首先要和音樂旋律相應和的角度來理解。從這首詩本身來看,它創作于宴饗賓客時。起首“對酒當歌”,可見這是一場盛大的筵席。然而,樂極悲來,詩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嘆!捌┤绯丁钡谋扔,可能和漢樂府《薤上露》有關聯:“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至“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兩句,詩人借酒澆愁的形象讓讀者體會到他的情緒低落到極點;接下來“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轉到對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詩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隨后“明明如月……不可斷絕”卻又回到“憂”上來,似乎是天上皎潔清冷的月亮又無端觸發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舊恩”接續前面的對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實景,體察人才的心理,表達希望能夠延攬人才、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的雄心壯志。從以上簡要分析來看,詩人由人生無常帶來的深沉憂思和他要招攬賢才、統一天下的壯志豪情相混雜,情緒或低落或高昂,到詩歌的結尾處,才讓讀者體會到詩人已用對理想、對事業的不懈追求驅散了此前縈繞在心頭的憂思愁緒。讀整首詩,讓人由衷贊嘆曹操的心胸肝膽。寫憂思,自然隨意,反反復復,將它寫得無處不在,難以排解,讓人產生共鳴;寫壯志,頭角崢嶸,完全是豪杰氣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結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何等有氣魄!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的1、3兩問。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真正理解《歸園田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二、整體感知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少年時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著幻想,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處的時代都是對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軍閥所熱衷的是爭權奪利,他們既不想整頓政治,也無意收復失地。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這種客觀現實對陶淵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 陶淵明直到29歲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由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和“違己交病”。在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早年就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當他仕途不得志時,便懷戀這種生活,所以,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39歲時,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變化,他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本褪钦f本應該是憂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給了。就在這一年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此后,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奔慈战饴毝鴼w。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上了歸隱的道路。 《歸園田居》共5首,約作于從彭澤棄官歸隱的第一年,時年42歲。課文是第一首!稓w園田居》寫他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現了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朗讀詩歌,疏通詩句。 補充注釋 (1)塵網:塵世的羅網,指仕途。意謂仕途有如羅網一樣,使人不得自由。 (2)故淵:魚兒原來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羅:排列。 (5)塵雜:塵俗雜事,主要指過去官場的案牘和應酬一類的瑣事。 (6)虛室:虛空閑靜的居室,比喻沒有人事滋擾明凈洞澈的心境。 2.簡析詩歌的內容結構。 第一層:表作者個性思想,渴望歸田。 第二層:繪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園生活。 第三層:寫田園樂之因。 3.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理解本詩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陶淵明的志趣與性格、社會的黑暗污濁,終于使他同統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詩歌開篇兩句寫出了作者愛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統領全篇。接著以比喻、對偶的手法,生動地展示了自己為官13年的“羈鳥”“池魚”的仕途生活,表現了對仕途的厭惡,對自由田園生活的強烈渴望。第二層作者由近及遠著力描繪了田園風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以下四句,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污濁喧囂的'官場——“樊籠”——的對立面,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觀念,結末“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詩中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羈鳥”、“池魚”,把退處田園說成是沖出“樊籠”重返“自然”,表現了他對丑惡社會的鄙視。在這里,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當然,陶淵明的歸田,是在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之后,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這時儒家的“獨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導的地位。從他放棄了實現濟蒼生的理想來說,具有一定的消極性,但從他堅持高尚的志趣,決不和統治階級同流合污來說,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4.領悟陶詩平淡質樸語言中所蘊含的濃郁詩意。 陶淵明的詩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讀來十分親切,還富有意境!稓w園田居》中,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些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作方法密切相關。

歸園田居教案 勞曉玲

標簽:教案 時間:2011-03-08
【unjs.com - 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漢語言文學勞曉玲   科目:語文 課題:《歸園田居(其一)》 課型:探究討論式的審美鑒賞課 教學時數:一個課時 教學對象:高中一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詩歌語言的分析,了解詩歌的修辭手法,感受詩歌的語言特色;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掌握鑒賞陶潛田園詩的基本方法;   3、情感與價值目標:通過思想感情的領悟,體味陶潛淡泊名利、復歸自然的樂趣。 教學重點:感悟本詩的詩情(作者的思想感情)畫意(本詩的意境氛圍)。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意境營造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提問法、講授法。 預習要求: 預習《歸園田居(其一)》,根據自身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不懂的生字詞以及詞語解釋;在閱讀的基礎上,把握古詩大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1、課文導入:我們已經學習過了陶淵明先生的《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飲酒》以及《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讓學生回憶復習里面的一些經典名句】,今天我們要學習陶淵明先生一首新的田園詩歌《歸園田居(其一)》 2、全班學生朗讀一遍課文(通讀),老師播放背景音樂。 3、正音、字、義(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在課前就已預習好),由學生提出重點的字、音、義。按照一個小組提出疑問,另一些小組回答的形式進行。 4、老師提問:陶淵明的這首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農村生活場景?(分組課上討論,大約3分鐘時間,然后以小組推選學生出來回答。提問兩、三組,5、6分鐘時間) 5、老師點撥:這些同學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非常優美寧靜的農村生活場景,現在讓我們回到課文,試著思考:這些那么簡單、生活化的意象為什么能夠營造出這么優美的意境呢?比如:狗、雞、柳……(分組討論,以小組回答,大約3個組回答)【從修辭手法、寫作技巧方面來回答】 6、老師對以上小組同學的答案進行總結,歸納出陶淵明詩歌的`一些藝術特色,進行板書,接著提問:相信大家現在對這首詩歌已經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請問你們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個句子呢?為什么? 7、學生自由回答,每個學生回答一次,就讓全班同學飽含深情的語氣跟著讀那個學生回答的那一句詩,最后老師再總結,點出這首詩的經典名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等詩句。 8、我國古代詩歌一直有一個傳統,就是“詩言志”,詩歌是用來抒發情感的,這首詩剛剛讓我們領略到了優美的“畫意”,現在我們就再來感悟一下它的“詩情”(在黑板上先后板書 “畫意”和“詩情”),提問:這首詩表達的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學生默讀一分鐘,老師提問兩三個同學)。 9、老師總結學生回答,再加入知人論世,點出作者的寫作背景,得出詩歌的情感主題。 10、  齊讀課文 11、  老師對這節課進行小結,布置作業:課后學習《歸園田居》其他幾首,背誦這首詩歌。   教學參考及點撥: 1、提示語:“不戚(qī)戚于貧賤,不汲(jí)汲于富貴!保ā段辶壬鷤鳌罚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保ā讹嬀啤罚 2、略 3、正音:韻(yùn)  羈(jī) 墟(xū)  曖(ài)  樊(fán) 正字(提示重點字、易錯字):羈、榆、檐、曖、墟、顛、樊、 一詞多義: 適:①適應  ②適合 復:①又、重新 ②重復 4、描繪了自由自在、寧靜優美的田園舒適農村生活場景 5/6、簡單、生活化的意象之所以能夠營造出這么優美的意境,主要在于詩人在詩中所采用的一些寫作方法。如修辭手法和表現方式、結構特點。 從修辭手法和描寫手法的角度上看:大量使用比喻。如“羈鳥和池魚”比喻自己、“舊林和故淵”比喻大自然,“塵網和樊籠”比喻庸俗污濁的官場、“雜塵”比喻公文。 詩人運用了白描手法來寫田園的生活,他筆下的農村,是寧靜的,恬美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毫無矯飾造作,這些景物雖不美麗,簡簡單單,但它們特有一種“美意”,因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喜悅之情融入了這些物象中,田園是詩人精神的田園,是游子回歸之鄉 從表現方式來看:描寫角度的更換。如描寫田園生活的句子“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睆囊曈X描寫的角度上看:由近及遠; 從聽覺的角 度上看:由靜到動。  總的來說是由視覺轉換到了聽覺。 全詩的結構特點:首尾呼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睂熬 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保 語言特點:樸實、自然、凝練、平字見奇、淡中有味、詩意似淺實深,感情似淡實濃。語言自然樸實,意境幽雅和諧。 藝術特點:情景交融。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首詩里,我們所接觸到的不是互不相關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煙、 深巷中的狗吠、桑樹顛的雞鳴,而是由這些具體的景物構成的一種寧靜安謐、純樸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體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靜的生活情趣,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藝術境界。 附:板書設計     情景交融,語言平淡、自然樸素 7、學生各抒己見后,點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本詩中最為出名的一句,也是考試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句。 8、通過對農村平淡、自由、舒適生活場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自然生活的追求,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這也是陶淵明歸隱詩歌中的永恒的主旋律。) 9、 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馬,到他時已家境沒落。陶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之壯志。但是反動門閥制度卻對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當時之人譏罵為“小人”、“溪狗”。到了陶淵明時,家世沒落,自然更得不到社會的重視。陶到29歲時才出仕,不久又歸隱,后又時隱時仕。在41歲時,為彭澤縣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即日,他便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了歸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 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 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 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歸來后,作《歸 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10、略 11、拓展延伸(多媒體顯示) 閱讀陶淵明的《飲酒》詩,回答下面問題 飲  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含義是什么?  此時此地的田園生活蘊涵著人生的真正意義,也寄寓了詩人對歸田隱居生活的情趣。 2、開篇的兩句詩刻畫出 悠閑自得 的詩人形象!安删铡眲幼靼娙说某搲m世、熱愛自然 的情趣。 附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詩情  畫意 厭惡官場、   自由自在、 追求自然  寧靜優美         情景交融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

標簽: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時間:2008-01-21
【unjs.com - 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   鄭光程

一、導入  :

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桃花園記》,作者是誰?(陶淵明)在作品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于他辭官歸隱之后,反映他清閑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二、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笫烙瀉艽蟮撓跋臁?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分析《歸田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思想內容

污污汅18禁网站在线永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