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古詩

重陽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思念親人的節日,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重陽節古詩相關內容的文章,以幫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內容!

重陽節古詩1

  1、西風潑眼山如畫,有黃花休恨無錢!獜埧删谩讹L入松·九日》

  2、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毒湃兆鳌

  3、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醪妒裰芯湃铡

  4、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洞鹑菅Σナ咕仃柸召浘啤

  5、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吨仃栂腺x》

  6、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纳毒湃铡

  7、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醪妒裰芯湃铡

  8、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鞝N《菩薩蠻·秋閨》

  9、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n琦《九日水閣》

  10、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畎住毒旁率占词隆

  11、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畎住毒湃正埳斤嫛

  12、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13、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υ莆摹蹲陷窍懵そ仃枴

  14、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鸥Α毒湃諚罘钕葧姿廾鞲

  15、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獏俏挠ⅰ兜麘倩āぞ湃蘸蛥且娚巾崱

重陽節古詩2

  關于重陽節的詩詞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陽宴集作【唐】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重陽日示舍弟【唐】趙嘏

  多少鄉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開。 新霜何處雁初下,故國窮秋首正回。

  漸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驅馬傍塵埃。 侯門無路提攜爾,虛共扁舟萬里來。

  旅中過重陽【唐】朱慶馀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九日登巴臺【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臺。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重陽【唐】高適

  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五畝就荒天一涯。

  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九日【唐】王勃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唐】崔國輔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寄行簡【唐】白居易

  摘得菊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

  九日【唐】楊衡

  黃菊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九日【唐】李群玉

  年年羞見菊花開,十度悲秋上楚臺。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

  行云永絕襄王夢,野水偏傷宋玉懷。絲管闌珊歸客盡,黃昏獨自詠詩回。

  九日言懷【唐】令狐楚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

  九日得新字【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一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云:“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后置于蒸籠于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節古詩3

  九日

  耿湋

  重陽寒寺滿秋梧,客在南樓顧老夫。

  步蹇強登游藻井,發稀那更插茱萸。

  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

  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幾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解琬

  瑞塔臨初地,金輿幸上方。

  空邊有清凈,覺處無馨香。

  雨霽微塵斂,風秋定水涼。

  茲辰采仙菊,薦壽慶重陽。

污污汅18禁网站在线永久免费观看